上海普陀区教育局近日推出一项创新举措:区内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和宜川中学先行“公开课”试点,拿出品牌课程,实现“一校资源,全区共享”。每周五下午,区域内13所高中学生“跨校走班”,点着课程菜单聆听招牌课。
地处上海西北的普陀区是老工业基地,区内产业工人、动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毗邻市中心的南部和中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城郊接合地区则是教育的“洼地”。地方政府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该如何破题?
“我们的做法是以‘圈链点’战略为主线,凸显政府制度顶层设计和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协调统筹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说。
一校资源全区共享
“校际走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2月9日下午,桐柏中学高一(2)班学生黄志远没有呆在原先的教室里上课,而是来到了宜川中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室,学习“灵巧机械手”拓展课。他每个星期五都会来这里跨校听课,当天已是第五次了。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普陀区3所高中开出4门创新课程,供全区学生选修共享。曹杨二中开设“博雅创新”课,晋元高级中学推出“结构设计创新”课,宜川中学则充分发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教学优势,开出了“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两门课。
“学生选课不再局限在本校范围之内,兴趣的激发拓展有了更大的可能。”普陀区课程改革办公室的王隆平说,这些课程聚焦学生创新素养提升,通过校际走班,辐射到更广的范围,达到了“一校资源,全区共享”的目标。
记者来到“灵巧机械手”课堂,两名教师正在讲解空间点在三维坐标中的表现形式。这里配置了12台机械手,旁边有12台计算机与之对应。主讲教师嵇佳敏说,在前几次课上,学生们通过一定的程序设定,操纵机械手做空中接力传物等动作,获得感性的认识;随后几周将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地震救人等场景,探索机械手在狭窄空间取物的方法。
上课的学生有8名来自本校,14名来自外校。他们出于兴趣爱好而报名,也在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黄志远说:“以前的学习往往是理论对理论,学了之后用不上,印象也不深刻;面对一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则会记得很牢。以前我没有接触过三维坐标,现在借着这个机械手来学,感觉特别容易理解。”
在实施“校际走班”过程中,普陀区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明确开课学校、选课学校职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指导、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区域共享课程学习可抵充校内自主选修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记录,选修课时和学分区内互认,成绩优异者有望获得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实践奖”。
不仅是课程和实验室,普陀区还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一校的优秀教师成为全区共享的资源。根据东西南北中的布局需要,成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室和高级指导教师基地,落户地点一般在普通学校或薄弱学校,领衔教师要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本校,跨校带教指导。
李学红表示,未来几年,普陀区将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探索多样化的“校际走班”模式,由点到片,由片到区,由高中向初中、小学延伸拓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今后,每个学生都将有一份“创新课表”,定期进入自主选择课程、校内加校外、基础加特长的创新素养培养学习平台。
【关闭窗口】· 【打印】· 【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