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而自由的阅读,可以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使他们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目前青少年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漫和网游的挑战,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读物来吸引孩子,是一种好的教育手段。
应对教育挑战的好手段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一是受到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偏于物质的日常生活;另一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或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
这样广泛而自由的阅读,能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逐渐变成“自为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阅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拓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过于追求阅读的通俗化,会使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永远停留在“低龄”水平上。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和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
有关经典阅读教学的新认识
问题是,孩子能否接受经典,这也是许多教师与家长感到疑惑的。我们通过书籍编写和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认识。
其一,我们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体现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大师、名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自然和人的热爱,对父母的眷恋,对民间节日、风俗、艺术的亲和,对弱小者的同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都是和孩子的世界相通的,而又升华到了一种生命和精神的高度。他们的语言,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口语,又提炼成纯净而有味道的现代白话文,是孩子感到亲近并乐于学习的。这精神与语言的两大特点,就使得孩子接受中国现代经典名著,具有了客观的可能性。
其二,我们不能低估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与接受潜力,是相当大的。一些孩子对大师、名家的作品望而生畏,其实是我们的教学不得法而造成的。
其三,经典名著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我们看来,孩子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即所谓“战胜拦路虎”的过程。对现在颇为流行的“快乐教育与阅读”,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学习,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如登山,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攀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其四,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恰当地掌握学习的高度与难度的分寸,如何从孩子的接受实际出发,帮助孩子逐渐接近大师名家,这都需要教学的智慧与艺术。这也是我们的这次编写实验最为用心、费力之处。在这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尝试,在范文的选择及其处理、编排,“导读提示”和“读与思”的设计上,都下了功夫,力图在大师名家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如何进行经典名著教学
在编写和部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如何进行经典名著教学”的设想。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找到每一位大师名家的特点。及其他们和孩子的精神契合点,并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文本中;二是既要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和忽略教育的引导作用的“儿童中心主义”,都是我们所不赞同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高的期待,却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我们希望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倡导,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与孩子教育的途径,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家长和孩子课外共读的理想读本。
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中每册书的编写者都是教学第一线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也有富有创造活力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是所编选的作家的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对其作品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同时,他们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有深切的了解。
【关闭窗口】· 【打印】· 【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